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著作以其独特视角和深邃内涵,照亮人类文明的进程。《天工开物》这部诞生于1637年的科技巨著,便是其中之一,书中记载了明朝中叶以前中国古代的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序、生产工具的以及一些生产经验等。该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著作,更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
8月17日下午,闵行区图书馆特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魏毅,为读者带来“天工开物——探索中华造物之美”讲座,通过一场跨越时空的探索和对话,走近《天工开物》背后的造物智慧与时代镜像。
讲座伊始,魏毅老师首先概述了《天工开物》作为一部“造物”技术百科全书的独特地位,详细阐述书中记录的农业、手工业、矿业、冶金、纺织、陶瓷、造纸、兵器制造等各个领域的先进技术与工艺,展现出中国明末时期在世界范围内生产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这些详实的记录不仅是对古代工匠智慧的致敬,更是对中华民族勤劳与创新精神的生动诠释。
《天工开物》所处的是一个物欲横流、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末社会,社会逐渐兴起一股崇尚经世致用的思潮,人们开始积极追求实用性与实效性,致力于将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及至明末,更是迎来了“西学东渐”的繁荣景象,这股潮流对我国固有传统文化产生巨大反响。在这独特的社会背景与浓厚的学术氛围下,为宋应星撰写《天工开物》提供了启蒙意义,既要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要与当时兴起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济世”而“有益于民生日用”,成为《天工开物》成书与刊出的初衷。
魏毅老师立足于时代背景下,深入剖析作者宋应星对“物”及“造物”的理解。“物”是超越了物质层面的简单认知,而是将其视为自然界与人类文明交织的产物,在宋应星看来,“物”既是自然界赋予的原始材料,也是人类智慧与劳动相结合的成果,这种理解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思想,即人类应当尊重自然、顺应自然,通过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同时又要保护自然生态的平衡与稳定。其次,宋应星对“造物”的阐述,则是对物尽其用理念的深刻体现,书中详细记录了各种工艺流程和技术细节,展示了人工造物如何从原始材料转变为具有实用价值的物品,体现了对资源高效利用的追求。可见,宋应星有意将人工造物之变化万端来比附自然之道的精神,同时也透露出对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社会变迁的隐忧。
本次讲座,不仅让读者们加深了对《天工开物》这部古代科技巨著的认识,更引发对中国古代科技史、文化史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史的深刻思考。回望历史,展望和探索未来,离不开深入挖掘并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卓越智慧、精妙设计以及源远流长的创新文化,将悠久文化的精髓融入科技创新的每一个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