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6日,在闵行区图书馆八楼2818会议室举办了第248期讲座。讲座主题是:陈蝶衣与海上都市文化。主讲人:孙孟晋。现场共有50名读者到场参加。
主讲人:孙孟晋,文艺评论家、资深影评人、乐评人、作家、纪录片导演。著有影评集《激情迷宫里的凝视》、诗集《举着刀叉的季节》等。曾任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制片人、艺术顾问。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客座教授。
本期讲座,孙老师与敏读会读者们一起来谈谈陈蝶衣与海上都市文化。
陈蝶衣(1909-2007),江苏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报人、诗人、剧作家、词作家,是20世纪海派作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位。曾创办《万象》《春秋》《西点》《明星日报》等刊物,并兼任《铁报》《东方日报》《小说日报》《海报》《香海画报》《力报》《金钢钻》等刊物编辑。1952年,陈蝶衣赴港,在邵氏影城任职,创作电影剧本50余部,流行歌曲3000多首,被誉为“词三千”,不少歌曲已成为流行乐坛的经典曲目,如《南屏晚钟》《情人的眼泪》《我有一段情》《香格里拉》等,在香港被誉为“流行乐坛教父”。
孙老师讲,陈老在通俗文学理论等方面亦有独到见解,其作品既有一定的代表性,又有自身的独特性,既可以看到其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承袭,同时,在整体风貌上又渗透着时代巨变的家国忧患意识,从中可窥见近代新旧两种文体的并存,以及互相的影响与渗透,是一位连结上海与香港的特色鲜明的海派作家。
孙老师最早了解陈蝶衣,是因为他写了那么多著名的流行歌曲的词,一 生写了3000多首。比如《香格里拉》《南屏晚钟》《人面桃花》 《卖汤圆》《凤凰于飞》《何必旁人来说媒》《情人的眼泪》《我 的心中只有你没有她》《春风吻上我的脸》等等。 另一个途径是电影的编剧,陈蝶衣1952年去香港,和王天林等导演 有合作,担任过电影的编剧,如《小凤仙》(1953,屠光启 王天林 导演)《秋瑾》(1953,屠光启导演)《蝴蝶夫人》(1956年,易 文导演)《入室佳人》(1960,王天林导演)(《鸾凤和鸣》 (1964,罗维导演)《新陈三五娘》(1967,高立导演)《描金凤》 (1968,吴家骧导演)。 另外,还和老友姚敏合作创作流行歌曲。他的忘年交、香港作家沈 西城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描写陈蝶衣在香港过着清贫的生活,“五六 十年代版权意识薄弱,蝶老一词只卖数十元,可幸写词速度快,方 能糊口。”此文还介绍了陈蝶衣和姚敏如何在咖啡馆里创作的。陈蝶衣1923年就步入上海报坛,1933年创 办了《明星日报》,主打娱乐八卦内容,成为 中国历史上第一张有影响的娱乐报刊。 《明星日报》创刊后不久,陈蝶衣策划了 国内第一次电影皇后的评选,1933年初,脑子 活络的陈蝶衣策划了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 选票就印在创办不久的《明星日报》上。当时 最著名的三位女明星胡蝶、阮玲玉、陈玉梅票 数接近,大家拼命拉票,结果《明星日报》销 量暴增。 最后,胡蝶夺冠,赢得“电影皇后”的称号。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评选“电影皇后”。胡蝶 最终以21334票夺冠,第二、第三名为陈玉梅、 阮玲玉。 陈 蝶 衣 与 《 明 星 日 报 》上世纪四十年代,在福州路(汉口路 口)大中华饭店底楼开了一家同名咖啡 馆,陈蝶衣在那里写书写歌词。福州路 上书店多,文人也多,就常有同好来这 里喝咖啡聊天。 陈蝶衣是小报作家的文风,早年有过 关于明星的八卦书写,以及电影和戏曲 的评论。他真正写歌词是1945年,《凤凰于飞》的主题曲。
活动最后,孙老师和大家一起观看了1960年代的部分电影片段,1946年的《莺飞人间》,周璇的《凤凰于飞》,《情人的眼泪》,《入室佳人》。
最后,孙老师与敏读会的策划人孙莺老师共同在现场解答读者的提问。今天点赞数1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