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钟书林来到大零号湾图书馆,带来“陶渊明的诗意人生”主题讲座。
讲座一开始,钟老师就引出古今大家对陶渊明及其诗的评价,从黄庭坚到袁行霈,在评价陶渊明诗时,无不对他给出了高度的认可和盛誉。
这位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田园诗人,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跟随钟老师细细品读陶渊明的诗文作品,拨开历史的尘埃,重新走近他的生活。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有着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也曾希望展现自己的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根植于儒家学术思想土壤的陶渊明,崇拜孔子理念,他曾豪迈地说道:“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抒发了他辅佐明君、立业兴邦的政治渴望和救世济民的用世思想。其壮志凌云,不失侠客豪气。
二十九岁这年,陶渊明入仕为官,出任江州祭酒。他秉持着“大济于苍生”的理想,开始实现其济世的猛志。然而,官场不同于田园,官场的种种束缚和折磨,令他“不堪吏职”,只得“少日自解归”。十三年间五次出仕的坎坷经历,使他对政治理想的施展不再抱有任何幻想,既然欲作贤臣而无路,那么“邦无道则隐”,最终他选择辞官归隐。
辞官之后,陶渊明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躬耕田园,自食其力。在庐山脚下种田、饮酒、写诗、交友,写下了《归园田居》五首。他笔下的田园,洋溢着生活的气息:
他如唠家常,娓娓道来。“地几亩,屋几间,树几株,花几种,远村近烟何色,鸡鸣狗吠何处。琐屑详数,语俗而意愈雅,恰见去忙就闲,一一欣快,极平常之景,各生趣味。”俨然一派村居农夫图。
讲座最后,钟老师说道:“陶渊明是第一个把田园引入文学的大诗人,是一个当之无愧的真隐士。他的诗歌里有山水田园,也有政治抱负,但更多的是对心灵的探究。在他身上,我们可以学习到,一切顺其自然,有所求而不强求,求而得之固然好,不得亦无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