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大国重器面对面”2024年第一期 “钱学森与中国航天”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4-06-25

6月25日下午,闵行区图书馆“我与大国重器面对面”阅读推广品牌以馆校合作的形式,走进莘城学校,带领逾150位小读者了解大国重器背后的故事,近距离感受中国力量。

今年是我国“两弹一星”精神提出的第25周年,“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这二十四个字的高度凝练概括,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生动体现。在这样一个重要时刻,特别邀请到历史学博士、研究馆员、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现民,开展“钱学森与中国航天”讲座。

张现民博士从“战略高度看钱学森回国的意义、回国促成中央决策发展火箭导弹、开创中国航天事业、主持两弹结合试验、主持人造卫星上天、留给航天的宝贵材料”六大方面,从时间发展维度上回顾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艰难回国之路,讲述其对中国航天事业奠基做出的杰出贡献以及为打造中国大国重器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1935年至1955年,钱学森进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先后获得航空、数学博士学位,并从事空气动力学、固体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

1955年,钱学森结束了长达5年的被软禁生涯,突破重重阻碍回到中国,投身于中国航天科技事业。1956年,起草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院,这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的正式诞生。

1960年代,钱学森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于1966年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1967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航天”一词,从此,中国的空间探索活动有了标准规范的专用名词。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新中国终于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火星探测等项目的相继实施,钱学森的理想和愿景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时间线上浓缩了钱老的学成、归来、救国、突破、创举的无私奉献的一生。中国航天今日之成就,无不闪耀着钱学森智慧的光芒,他的名字与中国航天的发展紧密相连,成为中华民族自豪的象征。聆听完讲座的学生们纷纷表示,钱学森爷爷的“作为一名中国的科技工作者,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令我们动容,他用他的一生,实践着这个平凡而伟大的诺言,他的自立自强和爱国奉献精神也激励着我们要好好学习,日后为祖国事业发展奉献出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