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读会195期:印章艺术源流与鉴赏 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0-01-22

 中国印章起源于夏、商、周三代,一直是权力地位、人群交往的凭信标志。唐宋以降,又逐渐进入艺术领域,成为中国特有的一个文化艺术门类。进入明清,产生了众多的篆刻艺术流派。篆刻艺术以石材(为主)作载体,以汉字为主要表现对象,并由中国古代印章镌刻记忆发展而来的中国特有的传统艺术。
     
 本期敏读会主讲人周建国老师,字柬谷,别署双持轩,著名篆刻家。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出版有《柬谷印痕》、《当代名家印谱·周建国卷》、《王福厂印学年表》、《江成之印学年表》等作品。

15796686253160154.jpg.jpg

  周老师通过“印章发展与称谓沿袭、印章使用演变、印章艺术的崛起和印章艺术的欣赏”这四个时间轴讲述了“印章源流及鉴赏”这一主题。
   
 印章起于三代,主要从出土文物上鉴定,与权力地位、人群交往相关。唐宋以后又进入艺术领域,开始有书画章等,成为中国独特的文化艺术门类。明清以后出现众多流派。印章主要以石材为主,也有金、银、象牙等,篆字为只要表现意象。早期印章有浇筑等,发展为中国特有传统艺术。印章”也叫图章,战国时期印章名玺,秦始皇统一后“玺”为皇帝专用(权力象征),其他用“印”,长久沿袭。秦以前的印章称“玺”,秦以后称“印”。玺印起于春秋,战国普遍使用,是一种凭信工具,也是中国印章最早古称。战国以后用印提高专制地位,制定新的典章制度,只有皇帝才能称玺,其他只能称印。封泥与印章并不完全匹配。
  
 汉代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这些玉玺已失传。汉代主用玉,区别于秦代用金。
       
汉代可以用五个字印章,以琅琊相印章为例,五个字的印是王莽时期的(科技较好,模子较为规整,是当代模仿典范)东汉还有六字的。魏晋或南北朝,印章沿袭两汉。到武则天时因她厌恶玺字,便改玺为宝,当时天子有八宝:神宝、授命宝、皇帝行宝、皇帝之宝、皇帝信宝、天子信宝、天子之宝、天子行宝,一直沿袭到清代。又出现“记”、“朱记”、“图章”等。

     唐代到五代时期的印章,方印上出现“图书”二字,可能是用来收藏字画书籍的,来盖在自己收藏的书画上,图章这个词也由此转化而来。    

     元代除了承袭旧制以外,把印章又称为押(最初起于唐宋)。元朝蒙古官吏大多不识汉字,因此印花押代替。元代除花押外,另有元国书颁行前的八思巴文字官印。

     明代印章多沿袭旧制,这时候的官印有时被称为“关防”或“条记”。关防是一种半印用于防止官吏作弊。后将任命临时性质特别官员的印章称为关防。明代印章多朱文,九叠文。

  
现在用印方法是先把印章蘸好红色印泥盖在纸上留朱印(一般现在除写字画画,基本用朱文)以前人们用竹、木简时,联编成“册”/“策”,绳子打结处凿方槽,填入泥丸,将印章印上。(故白文印居多)古代用泥讲究等级,皇帝用紫泥,官吏或一般人用青泥。皇帝举行封禅典礼用金泥。这一时期封泥保留较完整。晋代以后纸张绢帛的使用,封泥制消失。南北朝时出现朱文印。父母丧百日之内私印盖墨色,元代用青色。明清两代遇国丧,百日内盖蓝色。现代用油、艾绒与朱砂调印泥方法起始于明代。  


印章艺术第一高峰在秦汉。刚开始印章为凭信,唐宋后文人士大夫为鉴赏法书名画,请工匠专供艺术欣赏之印,使绘画、书法、篆刻融为一体,出现篆刻艺术,同时出现了专门从事该类艺术创作的篆刻艺术家。元代王冕发现浙江青田花乳石硬度不高,易受刀,开文人自篆自刻印章之先,从此沿袭成风。

 到了明代便有以篆刻印章著名的文彭、何震等篆刻家(“文何派”,力宗秦汉,沿袭秦汉风格)出现,同时产生流派,是印章艺术第二高峰。篆刻艺术复古派能人辈出。汪关,字杲书,原名东阳,曾得一汉铜印,文曰“汪关”,因此更名,并名其居“宝印斎”。刻印不染时习,力追汉人,形神兼备,为明人正确效仿汉法之开创。

 
 乾隆年间出现两大流派“浙派”与“皖派”。浙派以丁敬、黄易、蒋仁、奚冈、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为代表,又同籍杭州,故还称“西泠八家”,由此绵延四百多年。浙派“切刀法”。八家各取一方代表作。后继篆刻家有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等等。
古玺秦汉印是工匠的智慧结晶,后出现流派印,章法、字体书写更丰富。文人篆刻自元明以来,名家辈出,印面内容大大拓展。边款:秦汉无边款,后官印有年月、用途边款,文人闲章有署名、小散文边款等。近代篆刻作品在拍卖会或民间交流中价值不断攀升,展现了这门古老传统艺术的无穷魅力。(如赵之谦“为五斗米折腰”,1200万,近年最高)2009年中国篆刻艺术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文化中最为优秀、最具代表的传统文化之一。
      
本次讲座,有近65位读者参与。读者们对于印章鉴赏及流派传承等问题极为感兴趣,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向周建国老师请教了很多问题,如古印材质用金属铸造而成,难道浇铸只有一次?不然为何是权力象征?篆刻中玺字从金旁到玉底演变,是否因后来用玉材有关?印章所用篆文一般都有艺术化变形安排,请问印文是否有一定的规则约定俗成?怎样把握印章文字中的疏密关系?章法的艺趣?以及青少年学习篆刻的几点建议?周建国老师一一作了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