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期敏读会:《琵琶记》与昆曲 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1-06-16

《琵琶记》与昆曲


 2021年6月13日,在闵行区图书馆八楼举办了第203期敏读会,一共有50位读者参与了本次活动。讲座主题为“曲祖元声今犹在”,副标题为《琵琶记》与昆曲。

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国家“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昆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的六月,敏读会都会举办一场和昆曲有关的讲座,已经坚持十年了。本期讲座的主讲人俞永杰老师,就职于上海戏剧学院,主要从事戏剧文献、昆曲剧本创作、曲律研究、昆曲表演研究与戏曲写作教学等工作。


 在敏读会致力于昆曲普及的梦想与实践中,俞老师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成为敏读会专家资源库之戏曲部的中坚力量,连续四年,他来到敏读会,为读者们分享了《桃花扇》《长生殿》《西厢记》以及今天的《琵琶记》,从剧目的创作背景、演出历史、曲牌音乐、表演艺术、角色扮演等各个角度,全面解读赏析这些中国古代戏剧和文学的经典著作。

《琵琶记》的作者高明,字则诚,永嘉人,至正五年(1345年)中进士,授处州录事,辟丞相掾。方谷真起事,他避地于鄞之栎社。,他的文名盛称于世,《琵琶记》尤为当时人所赞许。朱元璋也甚喜此剧,即位时,便欲召他到金陵,他以老病辞。不久,病卒。著有《柔克斋集》。


 在高明写作《琵琶记》之前,已有蔡伯喈的故事在民间流传,包括一些戏文,如载于(元)陶宗仪《辍耕录》之宋金院本《蔡伯喈》以及宋代戏文《赵贞女蔡二郎》。蔡伯喈,即蔡邕,东汉末年陈留圉(今河南杞县南)人,官至左中郎将、封高阳乡侯,是著名的文学家。其女蔡琰,字文姬。天下丧乱,为乱兵所掳,辗转流落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用金璧将其赎回,改嫁同郡董祀。


《琵琶记》共四十二出,其最有特色的一点在于它的叙事采用双线结构:一条线索是蔡伯喈进京赶考,留在京城做官,与牛氏成婚;另一条线索是赵五娘在家侍奉公婆,尝尽艰辛。两条线索彼此交错,轮番展现蔡伯喈在京城的富足优越和赵五娘在故乡的艰难困苦,相互推进,其中如《成婚》和《食糠》、《弹琴》和《尝药》、《筑坟》和《赏月》,这几折都写得十分出彩,其.相互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戏剧冲突,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这种写作手法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对后世的作品也影响深远,如明传奇就在其影响下广泛采用了双线结构。

 而在语言方面,《琵琶记》 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在两条叙事线索中,蔡伯喈这条线索中的角色都非富即贵,有学识修养,因此语言都很文雅;而赵五娘这条线索中的人物都是普通的乡下百姓,没读过什么书,因此语言都很质朴。两种语言风格迥然不同,却和谐地出现在了同一部戏中。


 俞老师在讲座上说,他认为《琵琶记》采用了三线结构,还应该把牛小姐这一条线索加上去。


《琵琶记》在明代被推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因深受朱元璋的喜爱,所谓“五经四书布帛菽粟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错,富贵家不可无。”


 讲座中,俞老师还教读者们唱了一段《琵琶记》中的唱词:

 

微信截图_20210616121140.png.png

   

       参与本次活动的读者年龄跨度很大,有孩子,有老人,有年青人。俞老师在讲座中说,现在昆曲深受年轻白领们的喜爱,和这些年的昆曲推广和普及有很大的关系。或许,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我们都需要一个可以吟唱的慢悠悠的如同夜航船一般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