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期敏读会:“建筑与艺术”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1-06-02

   年月日下午,在闵行区图书馆八楼举办了第期敏读会,讲座主题是“建筑与艺术”,主讲人是中国科学院的郑时龄院士,这也是敏读会成立十年来首次迎来院士主讲人,一共有位读者参加了本次读书活动。

    在一个半小时的读书讲座中,郑院士分享了他对于建筑与雕塑、建筑与绘画、建筑与摄影、建筑与电影、建筑与文学、建筑与音乐的思考。在数十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郑院士始终关注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性,设计出不少建筑精品,如上海南浦大桥、南京路步行街等代表作,并出版了不少专著。可以说,郑院士是上海这座城市的见证者和亲历者,参与了上海的城市定位、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为上海的优秀近代建筑保护起了重要的作用。

足迹踏遍世界各地的郑院士,回顾自己这些年在建筑设计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他感慨说,“对我一生的发展来说,意大利时期是非常重要的。”1984年,郑院士赴意大利深造,站在佛罗伦萨的街道上,他发现,书本上所学到那些所谓的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古典主义等建筑设计的特征,并没有体现在眼前的这些建筑中,实际上,通过观察,他发现建筑风格的形成是一种演变的过程,比如文艺复兴式就是从中世纪的风格演变过来的。

佛罗伦萨的建筑塑造了郑院士对于西方文化最初的理念。“西方”这两个字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意大利的“西方”和美国的“西方”完全不一样,欧洲文化都是多元的,它有一条主线,里面掺杂着很多亚文化。一个人要吸收西方文化的方方面面,不能光从建筑专业的角度,还要懂得它的文化、艺术、电影、时装……

我们也不是一概反对高层建筑,由于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城市人口又很密集,必须建高层建筑以节约宝贵的土地资源。欧洲的一些城市,像巴黎、马德里、米兰等,几乎到处都是八层或十来层的高层建筑。但是,那里的高层建筑都是我们概念中的小高层,总体高度有控制,城市空间也比较开阔。我们反对的是无序的、失去了城市空间、超过城市基础设施容量的高层建筑。”

郑院士说:“一条像样的街道,一个有情致的社区,并非仅仅是技术的显现,而要经过文化的积淀和人们心目中记忆与经历的不断浮现、叠加和拼贴,才会成为一座城市永恒的象征。上海的外滩、南京路、淮海路、四川路、衡山路等,就是这样形成的。上海的衡山路,由于保留了数十年树龄的法国梧桐,保持了原有的街道空间,由于注意了原有的建筑与新建商店的适当关系,包括品位与尺度,再加上新建的徐家汇公园,从而成为大家公认品位很高的一条马路。这也说明,人们只要重视保护城市已有风貌,重视历史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塑造,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在读者互动环节中,郑院士回答了八位读者的提问,其中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问郑院士:“请问您当年报考同济建筑系的初心是什么?”郑院士非常认真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回顾了自己从高中到大学到报考研究生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