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读书日系列活动——“不朽的杜甫”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4-04-23

        对于古诗词,我们从小结缘,记事起就被老师家长耳提面命着背诵经典诗词,但直到长大我们大多也只会背诵,却get不到古诗词的美,能读懂其灵魂的人少之又少。4·23世界读书日当天复旦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骆玉明做客闵行区图书馆,引领读者倾听杜甫的心声,走进古诗词的世界。

微信图片_20240423141720.jpg

       每个人都背负着双重生命,既有个体的选择,也无法割裂群体的认同。古诗词是让人看清群体生命、理解个体与文化传统关联的最好方式,诗词容纳了情感、思维和价值判断,最重要的是诗词以最为精致、细腻且丰富的汉语,充满表现力地表达着人对生命的认知。骆老师表示,自己年轻时在繁重的劳作后,一定会抽出时间读诗,在诗中,他总能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地得到很多人生难题的答案。

       杜甫生长于一个很传统的士大夫家族,他的高祖是西晋的杜预,一个军事家、经学家及研究《左传》的学者。他的祖父是杜审言,武则天时代一个很有名的诗人。所以杜甫身上有两个重要的家族文化传统:一个是儒家文化教育,一个是诗歌才能,这也形成了他两个最基本的人生理想——政治理想与诗歌成就。

       钻石的价值是根据切面的多少来衡量的,在骆老师眼中杜甫就是整个唐诗历史上切面最多的钻石,他会关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对于人世的关注,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辽阔”。

微信图片_20240423141743.jpg

       比如杜甫的《登高》,他感慨着“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大部分人无法理解杜甫登高为何会如此哀伤,骆老师解释这是因为天地实在是太辽阔了,天地一辽阔,就尤其显得个人生命渺小。人喜欢那种广阔的宏大的世界,但是人面对广阔的宏大的世界的时候,会感觉到这个世界对自己的一种压迫。

       比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部分人的想法是“什么时候我能有一栋自己的房子”,但是杜甫他说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什么时候像我一样的普通人都能够住上很好的房子?他想象着千万间的广厦,但在千万间的屋子里面,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一间,他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如果你们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即便是我在这个破屋子里面就这样冻死了,我也满足。

       这样的一种辽阔感,一种对人世的关注,一种对他者的关注,恰恰是今天的很多文学作品里面稀缺的。生活在一个动荡的充满苦难的时代,要追求仕途事业,还要达成诗歌成就,杜甫的生命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因此,杜甫诗里的情感是深沉的,持久的。在杜甫的诗歌里,有诗人对于人类生活艰辛的感受,以及他在这种艰辛之中仍然保持着对社会苦难的理解和对人的同情。

微信图片_20240423141858.jpg

       倾听了骆老师的讲述,读者表示自己仿佛触摸到了杜甫的灵魂,透过诗词回到了他所处的动乱时代,看到了千年前的场景,当古老的诗句与我们当下的心情不谋而合,这样的体验真的是太妙不可言了!

       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学之旅即将返程,但这份古典与现代交织的诗意仍旧在心中回响,在诗与境的另一种形式下,找到独属于自己的关于诗词的灵魂注解,在诗的世界中与另一个崭新的自己再次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