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期敏读会:《爱俪园往事》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3-02-28

2023226日,在闵行区图书馆七楼举办了第208期讲座。讲座主题是“爱俪园往事——我收藏的哈同旧物”,主讲人王金声老师是上海收藏大家,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学院客座教授。本次讲座,共有100位读者参加。

这也是疫情三年来,首次线下无须预约无须核酸无须行程码的敏读会讲座。在主讲人的桌上,放着一束白玫瑰。此期讲座同时是一个纪念活动。《海派》杂志主编张伟老师2023111日,因为新冠而逝世,年仅66岁。张老师是敏读会的资深主讲人,在敏读会做过七次讲座,其中一次是在宁波的天一阁博物馆状元厅讲小校场年画。张老师的研究领域非常宽泛,电影、话剧、石印、年画、月份牌、老照片、书札,几乎所有和近代上海文史相关的领域,都有所涉猎,并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主讲人王金声是《海派》杂志的编委,也是张伟老师的挚友。他在收藏界非常有名,可以说是海上收藏第一大家,但是他为人很低调,几乎不在外面做讲座。今天他能来闵图,也是看在张伟老师的面子上。他还自掏腰包,为今天的讲座准备了赠送给读者的礼物,就是哈同和爱俪园的旧照。

金声老师,1961年生,祖籍常州。常州以前叫武进,王家是武进大族,世代从医,祖父是中医,收藏了很多名人字画,王老师从小耳濡目染,又拜过许多大家为师,如郑逸梅、邓云乡、施蛰存等,在收藏界爬摸滚打四十多年,不仅是海上收藏第一人,也是书画鉴赏第一人。现任上海市收藏鉴赏家协会副会长、华亭文社理事、简社社员、复旦大学古籍保护学院客座教授。

讲座开始,王老师从他家中的一块铁藜木说起:

原先我还在读书的时候,家住虹口石库门旧里,陋室中没有书房,父亲是工程师,他的写字台上永远堆满了书,母亲收拾总要唠叨,叠起几摞书后才腾出一块地方让我做作业,人在地板上走,书会跟着晃,父亲怕书翻倒,面上用木块压着,母亲见了又唠叨:“龌龊巴拉的木头!”示意我丢到垃圾桶去,父亲说:“不能丟!这是哈同铺在南京路上的铁藜木。”

从铁藜木到外公收藏的哈同旧物:

这本《二十四孝图说》是当年爱俪园仓圣大学印的,侬阿姨、娘舅小辰光常看的,这套签名的《玄珠笔陈》是姬佛陀五十岁生日送我的纪念册,几张老照片是我与你外婆去哈同花园的天演界看戏辰光逛园时的留影。天演界是个剧场﹐当年章太炎﹑汤国黎就在此地办的婚礼,这沓笺纸是李汉青送的仓圣万年耆老会纪念笺,上面的仓颉像是徐悲鸿画的,罗迦陵的题字其实是姬佛陀代的……


王老师将他从拍卖场上高价买来的哈同原照以及仓圣万年耆老会纪念笺展示给读者看,逐一讲述其中的故事。“哈同夫人叫罗迦陵,本名俪蕤(Liza),号迦陵,1864年出生在上海县的九亩地(今露香园路一带),她是中法混血儿,父亲路易•罗诗是一名法国水手,母亲沈氏原籍福州,罗迦陵出生不久父亲离开了中国,弃她母女如敝履,六岁时母亲也去世,后被族人抚养。她在逆境中长大,其性格独立又富同情心,后为生活所逼,才去做了外侨女佣,因此学会了多种外语,至于当年小报写她曾在虹口做过咸水妹的往事,毋庸我辈凭空妄断,不过,罗的阅历实在丰富,聪明伶俐又足智多谋,遇事不着急,也从不抱怨,她用自己的方式卑微而骄傲地活着,最终以自己的成功演绎了一幕中国版的灰姑娘。”

本次讲座,郑振铎先生的孙子郑源老师,施蜇存先生的孙子施守珪老师、哈同先生的后人赵敏老师,以及张伟老师的数位挚友,皆莅临出席。在读互动环节中,数十位读者踊跃提问,现场气氛极为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