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2月,是马克思主义同国际工人运动第一次结合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正式出版。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在中国传播最早、影响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著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7月3日周六下午1点半,上海市档案馆利用服务部副主任张姚俊作客闵图,他从市档案馆馆藏《共产党宣言》首译本讲起,为我们讲述《共产党宣言》的汉译传播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发展。本期讲座共吸引了47 位读者参加。
张姚俊老师以“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广为流传的故事开场,从“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怎么会交给陈望道”“陈望道是如何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的?“《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出版发行”“《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对中共建党的作用与影响”“新中国成立前后《共产党宣言》的其他中文译本”六个问题展开,讲述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重大理论贡献。
一、全文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845年2月至1848年3月,年轻的哲学博士马克思曾在布鲁塞尔流亡三年。在白天鹅咖啡馆,马克思与恩格斯共同创作完成了《共产党宣言》。这本《共产党宣言》是共产主义者同盟的行动纲领,标识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个将马克思、恩格斯的名字和《共产党宣言》的片段文字介绍到中国的是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时为1899年2月,刊发于上海的《万国公报》。当时的中国思想界正在奋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很多有识之士把西方的社会主义思潮通过翻译的方式引入到中国,《共产党宣言》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传入中国的。
19世纪末,资产阶级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流亡欧洲时,也曾学习和研究过《共产党宣言》。 在孙中山的影响下,资产阶级革命派大力宣传《共产党宣言》思想。朱执信、宋教仁、叶夏声、廖仲恺等先后在《民报》撰文,介绍《共产党宣言》及共产主义运动。1906年,宋教仁署名勥斋在《民报》第5号上发表《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一文,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恩格斯领导的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无政府主义派虽然不赞成马克思主义,但认为《共产党宣言》是西方流行的社会主义之入门书,不得不研究。于是有关《共产党宣言》的文章便不断出现在他们自己的杂志《天义报》上。
随着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翻译、研究和传播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就是由自发翻译介绍到自觉研究介绍的阶段。在这一时期,最早介绍《共产党宣言》并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人是李大钊。1917年冬,李大钊应聘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此后,他迅速在进步青年中开展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在图书馆大量扩充马克思主义书籍,包括外文本的马克思主义原著。1918年,李大钊和陈独秀一起创办《每周评论》,在第16号发表了《共产党宣言》第2章的最后几段文字。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在这期专号上,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做了系统而简明的介绍。
然而,这都只是片段式的节选或介绍,《共产党宣言》全文译本还没有人翻译。这时候,谁来翻译这本重要的宣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二、翻译《共产党宣言》的重任怎么会交给陈望道?
1920年3月,李大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旗帜,在他的带领下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编译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搜集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德、英、法、日等中外文图书资料,并加以编译和整理。研究会实际从事过《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但因为是第一次翻译,大家都没有把握,所以只是作为内部油印本,没有出版发行。
当时的陈望道因“一师风潮”刚从浙江第一师范学校离职。有一天,他接到了好友,时任《民国日报》社经历兼副刊《觉悟》主编的邵力子的来信。信中提到,《星期评论》周刊主编戴季陶约请自己为该刊翻译《共产党宣言》。其实在此之前,戴季陶曾尝试过翻译,但是因为难度颇高,只能另寻高明。就在此时,邵力子推选了陈望道,因其在留日时,结识了很多日本进步学者面对马克思主义著作已有一定的了解,而且陈望道的国文素养非常好,所以是非常合适的人选。陈望道接到来信后,欣然答应。不多时,上海方面向他提供了戴季陶自掏腰包购买的日本版《共产党宣言》。陈望道就是以此作为翻译底本的。
三、陈望道是如何完成《共产党宣言》”翻译的?
“真理的味道非常甜”这个故事,让我们初步了解了陈望道当时的翻译环境。但其实陈望道并非家境贫寒,能留学日本多年便是佐证。之所以选择在“柴屋”翻译,原因在于那里比较清静。他以日本版为底本,同时参考英文版,字斟句酌,一天也译不了几十个字,有时甚至为了一个词反复琢磨好几天,费了平时译书五倍的功夫,终于在1920年4月下旬,完成了全文翻译工作。
四、《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出版发行
然而,费劲千辛万苦翻译出来的《共产党宣言》撞上了《星期评论》停刊,差点无法问世。好在得到了陈独秀、李汉俊等人的支持和共产国际代表经维斯基的资助,《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在又新印刷所印刷后,终于在1920年8月出版,当时一共印了1000册。但是后来发现,这一版印错了不少地方,连封面都错了。所以在9月,修改错误后又重新印刷了,同时封面底色改为蓝色。《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推出后,迅速在先进知识分子群体中嫌弃一股购买与阅读热潮。很多读者写信给《新青年》《民国日报》,询问购书事宜。
张老师告诉我们,首印的那1000本《共产党宣言》如今现存12本,上海有5本,分别在上海市档案馆、一大会址纪念馆、上海图书馆、上海鲁迅纪念馆以及上海社会科学院。
五、《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对中共建党的作用与影响
《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的问世,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党的早期理论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一大批具有激进民主主义思想的仁人志士在它的熏陶之下,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毛泽东同志就是其中一位。他曾对斯诺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排在这三本书之榜首的就是陈望道翻译的这本《共产党宣言》。1949年7月召开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周恩来看到陈望道,紧紧握住他的手,笑呵呵地说:“我们都是你教育出来的。”
六、新中国成立前后《共产党宣言》的其他中文译本
目前,《共产党宣言》 的中译本不下20种。张老师列举了华岗、成仿吾、乔冠华、博古、谢唯真等人的翻译译本。此外,中央编译局也曾对《共产党宣言》进行过五次修订。由此可见,我国对于《共产党宣言》的学习和应用的重视程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共产党》宣言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理论爆哭,值得我们反复学习、深入研究,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学好用好《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原原本本学,熟读精思,学深悟透,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在互动环节,读者向张姚俊老师提出了“陈望道先生的后期生活如何”“《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语境”等问题,张老师一一给出了详尽的回答。
《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年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传播。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想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重温《共产党宣言》这部经典,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张老师也坦诚表示,《共产党宣言》并不好读,但是就像毛泽东同志曾说的那样“七看八看就能看出味道来”。希望听了今天的讲座,有更多能够拿起这本书,与百年前的马克思主义者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