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游闵行第四期 “慰藉心灵的寻纸之旅”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4-05-18

轻如蝉翼白如雪,薄似细绸闻无声”具有质地绵韧、光洁如玉、吸水润墨、不蛀不腐等特性的宣纸,享有墨韵万变、纸寿千年的美誉,其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和对自然之美的追求。

行走,触摸纸的纹理脉络之旅。15组亲子家庭搭乘“阅游闵行”专属大巴前往中国宣纸博物馆上海馆和闵行城市书房兴梅馆。走进宣纸博物馆,可以了解到宣纸的发展简史和制作技艺,聆听赏析纸张背后的故事,与千年的历史对话,沉浸式品读宣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握住纸帘在浆水中上下左右摇晃,要有一深一浅、一捞一提的节奏,要有轻、稳、准的力度”在非遗老师的指导下,小读者们化身为小小造纸匠,体验宣纸制作过程中的捞纸环节,大家纷纷表示要和同伴齐心协力、配合默契,两端握纸帘的力度平衡统一,一气呵成完成捞的动作,才能获得薄厚均匀的纸张。从制浆到成纸的完整制作工艺,是需要经过选料、粉碎、漏筛、淘洗、压制和晾干的6大步,具体可细分为108道工序,道道工序要求严格,经千锤百炼方才成形,可见这一传统制作技艺的匠心魅力和传承不易。

阅读,探寻纸的千年传承之旅。纸,是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国历史文化进程的瑰宝。传统纸与现代纸有什么不同?古籍用纸为什么可以保藏千年?粗糙的树皮如何变成细腻的薄纸?由复旦大学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副研究员黄艳燕带来的《一叶窥纸——纸张的起源与发展》讲座中,从纸的起源、发展说起,为现场读者解密造纸工艺和原料演变的历程。

我国最早的纸张出现在西汉时期,时以麻类植物纤维造纸。直至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利用树皮、麻头、渔网等材料,经过挫、捣、炒、烘等步骤,便可制成平滑光洁、适宜书写的纸张,并且原料易得,适合大规模推广这一造纸技术,纸张的逐渐普及,成为重要的书写媒介,极大地方便了文字记录和保存, 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文明的进步。现代造纸业已进入机械化时代,主要采用木材、竹子等植物纤维作为原料,通过化学、物理等多种工艺处理,还可根据需要造出各种特性的特种纸,书籍装帧、设计形式的呈现也更为多样化。

寻纸之旅,不仅是对纸张的追寻,更是对人类智慧的探索和传承,纸张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创新和发展,用中国纸张不断承载、书写新的中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