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期敏读会: 祖父丁悚 活动报道

发布于 2023-12-12

   2023年12月10日,第231期敏读会在闵行区图书馆八楼2818会议室举办,主讲人丁夏是民国时期著名画家丁悚的嫡孙。

   丁悚1891年生于金山枫泾镇,从小就喜欢东涂西抹,乡邻都夸他是“画神像神,画鬼像鬼”的“神童”。父亲早逝,丁悚身为长子,肩负养家重任。13岁离开枫泾镇,只身前往上海谋生,在老北门昌泰典当铺做学徒,余暇沉醉于绘画,报名进了画家周湘(1871-1933)所创办的中西图画函授学堂,攻习素描、水彩和油画。1911年4月,丁悚与张聿光、钱病鹤、马星驰、沈泊尘等共同创办《滑稽画报》,虽然只出了一期,却是中国最早的漫画刊物之一。

   1925年8月,丁悚举家迁入贝勒路天祥里31号(今黄陂南路847弄),据丁聪回忆:弄堂那个过街楼,叶浅予住二楼,楼下住过陆志庠,特伟住后面,张光宇住19号。丁家比较宽敞,一楼是客厅,丁悚夫妇住二楼,长子丁聪住三楼。一时间,这里成了群贤云集的大本营:张光宇、叶浅予、鲁少飞、王人美、黎莉莉、周璇、金焰、聂耳……每逢周末假日,各界俊杰进出,说事聊天,八卦散心,甚至“蹭吃蹭喝”。

   王人美、黎莉莉、白虹等成名后,跟随她们来丁家做客的,还有尚处事业发展期的周璇。周璇十二三岁在明月社当练习生时,丁悚就认识了她,并给予关照。周璇与“老丁先生”关系曾非常亲近,书信往来和赠照频繁,但在后来关于周璇的叙述中鲜见丁悚发声,丁夏表示:“我也有过这样的疑惑,曾问起祖母和父亲。祖母完全把周璇当小孩,觉得她不该离开家庭;我父亲说祖父在这件事上也偏向严华(周璇前夫)。当时社会舆论几乎都站在周璇这边,甚至把她看作‘出走的娜拉’,祖父一贯远离是非,既然舆论倒向一边,就不愿去凑热闹,回避了那些小报记者。严华再婚后就更不提旧话了。祖父年轻时也算是新派文人,主张女性走上社会、解放自我,但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觉得自己似乎有些跟不上时代,他以为女性该追求事业发展,但也要以家庭为重。”

    1944年至1945年,丁悚为《东方日报》撰写专栏《四十年艺坛回忆录》,记述清末民国海上艺坛奇闻轶事,内容包括鲜活生猛的文艺八卦、亲历亲闻的精彩趣事、前卫开放的都市文化等,其幽默精妙的文字,如同绘制了一张民国时期海派艺界文士的群英谱。丁夏将祖父散见于报刊的这些文字集结为《四十年艺坛回忆录(1902-1945)》,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讲座开始,丁夏为读者们介绍了祖父丁悚的生平:“我祖父在民国时期的文化圈也算是蛮有名望的闻人,但之后六七十年间确实已无人知晓。就个人因素来讲,他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患耳疾,后发展至双耳失聪,且五十年代起又得了青光眼致右眼失明,不仅不能画画,社交也有了很大障碍,因此淡出社会活动。六十年代他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帽子更不必说了,70年代拨乱反正、恢复名誉,但过程漫长,并没马上落实到他身上。八十年代讲现代文学突出创造社和文学研究会,我祖父交往的朋友圈基本都属鸳蝴派文人,自然会被遗忘。直到前几年提出挖掘海派文化,上海1949年前的文化史才开始被作为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来看待,除了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作用,学界的研究目光更注重于关乎都市普通百姓的娱乐、传媒等形形色色的大众文化,我祖父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重新‘出土’了。”

   本次讲座,线下读者有45人参与,线上读者有2600人观看直播。读者们对丁夏老师的分享报以热烈的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