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27日,在闵行区图书馆八楼举办了第204期敏读会。讲座主题是“与鬼为邻——寄柩所内的难民生活”。主讲人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的阮清华教授,上海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近现代上海史和中国当代史研究,著有《上海游民改造研究》《慈航难普度》等书。
从主题来看,“与鬼为邻”四个字,乍一看有聊斋的意味,其实蕴含着深重的时代悲哀。上海历来是一座移民城市,自开埠以来,便汇聚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或经商,或做工,或求学,居留于此。同乡、同行互相帮衬,相继建立同乡会馆和同业公所,在祭祀先祖、联络乡谊、协调经济、扶贫济困和福利事业等多方面发挥作用。
据统计,上海会馆公所的数量在鼎盛时期达四百多家,国内政局的变动是主要原因。如清同光年间创立的会馆公所与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引起的大量难民涌入上海有关。正如《创建上海江宁七邑公所碑》记中说:
当是时,都人士流亡襁负而来者,络绎于道,顾地为华夷互市之区,五方杂处,重以流民,因而街市之间,肩摩趾接,居室则嚣杂湫隘,荒地亩瓤百余金,老死者至不得殡厝处。它族或购屋作殡房者,又靳不相假;乡之人仿为之者,辄苦集资不充,才买地数欹而已。
义举是会馆会所的重要价值取向,占首位的就是设立义冢及殡舍,以承担起协助同乡保存和运送灵柩回乡的重任。如山东会馆在“日晖港、谨记路等处购置墓园义冢,名齐鲁别墅”,会馆内设有寄柩所和殡舍五十五间。通过运柩回籍,使客死异乡之人实现了自己魂归故里的夙愿,是叶落归根的最终体现。因此,寄柩所的设置历来备受会馆重视。如同治初年,苏州失陷后,洞庭山各商因避难来沪者日增,以“固有之惠安、固仁、体仁三堂合并,公建三善堂,为同乡会聚之所,寄棺之处”。
在1947年,上海曾经发生过寄柩所被难民抢占的事情:
建于1883年的平江公所梓安堂(今静安区新闸路附近),占地四十余亩,建有关帝庙、地藏殿、花园和丙舍(即寄柩所)二百余间,1947年10月18日晚,三千多名难民闯入梓安堂,将寄放的尸棺扔出去,霸占了存放尸棺的房间。11月5日,吴江会馆二十六间丙舍被三百多难民占领;11月8日,江宁公所丙舍被一百多位难民占据;11月15日,扬州公所丙舍被数百人占领;11月29日,沪东、大同寄柩所被难民占领……
1947至1949年间,约有两万多名来自苏北的难民在上海抢占了数十家寄柩所,并在所内生活长达两年之久,从而引发了难民与同乡组织、慈善机构、市政府等各方面旷日持久的反复交涉和斗争,上演了一出“人鬼之争”的活剧。
寄柩所里的难民拒绝搬迁,拒入收容所,拒绝参加工赈,而警察局、社会局等无执行力,各公所寄柩所给市政府写联名信要求解决此事,京江公所派代表赴京请愿,而涌入上海的难民越来越多,更多寄柩所、丙舍被占。在此情形下,南京国民政府社会部想出了难民移垦的计划,如将难民们迁移至江西垦荒,遭到难民拒绝。
……
阮清华老师在讲述这一历史事件时,配以当时的旧照,以图文的形式呈现出上海寄柩所的真实情形,为在场的读者还原了战乱之中难民的生活状态。